1. <cite id="8ebdi"><dl id="8ebdi"></dl></cite>

        1. <progress id="8ebdi"></progress>
        2. <strike id="8ebdi"></strike>

          我心中的道

          分類: 學術研究   時間: 2020-10-26   閱讀:290次


          很多人以為道離我們很遠,以為只是道教徒在廟宇中早晚做功課,接迎十方善信,然后再是信教群眾逢節日到宮觀廟宇中敬香禮神。但其實在很多地方,如果家中老人去世,一定要請道士做道場的,否則會被訓斥其“不孝”。除了道教的影響,老莊的“道”對我們的影響更甚,尤其是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后,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道文化的玄妙。


          我開始是孩童時期接觸莊子的《逍遙游》那句“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”,雖然這句話沒有講述具體道教道義,但是給了我道家的初印象,那份自由和灑脫,也是因為這句話我開始了對道家哲學的探索。再大一些的時候喜歡《射雕英雄傳》,可能大多數人對道教的記憶是丘處機和全真教的北斗七星陣,但我對馬鈺傳授郭靖的那四句話記憶猶新:思定則情忘,體虛則氣運,心死則神活,陽盛則陰消。當時以為只是金庸老爺子一時興起為了劇情需要而編寫,后來才發現原來這段話來自于《丹陽真人語錄》。當時沒能太多的理解,讀了這四句話的原文


          “守清靜恬淡,所以養道;處污辱卑下,所以養德;去嗔怒,滅無明,所以養性;節飲食、薄滋味,所以養氣。然后,性定則情忘,形虛則氣運,心死則神活,陽盛則陰衰,此自然之理也”


          而隨著年歲漸長,自己對“道”的感悟也越發深刻,影響著人生觀、價值觀以及理想和追求。道家是中華傳統美學,非常注重情感神韻的傳達與共鳴。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道和萬物以統一的形式而存在于我們身邊,道是一切事物的本原,作為萬事萬物的內在根本而存在著,通過萬物生長變化來體現本體。同時,道家要求拋棄高高在上,以人為本的思想,放棄那些自以為是的機謀。如能“得道”,到達人與道、萬物渾然天成的狀態:“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”,那便能夠進入忘我的境界,在無窮的宇宙之中任意遨游。


          道家推崇“自然”,我所理解的應該是外界的初形態。道,則是本位價值。人們生活的目的以及價值體系,就是依道而行,求道、悟道,以及后的得道。而這個過程便是“道法自然”,即是不斷追尋生命之道與自然的和諧。這里的和諧一方面是指外在形體保護、生理機能的協調,唯有如此才能保證生命體的正常運行;同時更加強調精神自我的解放,恢復到自然的狀態。以這種協調的狀態,去追求“真”,就如同老子所說的“是之謂不以心捐道,不以人助天,是之謂真人”。是以一顆質樸之心追求真善美,遵循自然的原則以求入逍遙之境,乃是人生一大快事。


          人應該恬淡靜謐地生活,以超然之心看待世界,以自然無為的態度去游戲人間。而現代社會之中,很多以所謂的“智慧”去“有為”,常常會破壞人的本性,這也是很多社會問題的本源,有時候還會加劇各種社會的紛爭和沖突。所以,我們更應該少私欲,返璞歸真,清靜無為。而這種脫俗、浪漫的價值體系,從古至今都是人們內心的價值追求和精神支柱。有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陶淵明歸隱田園后的悠然自得;也有“即此羨閑逸,悵然吟式微”官至尚書右丞的王維的向往;甚至在高度城鎮化的現代,也有李子柒回歸山野田園活在詩意般的世界里。而這種種現象,又體現著復雜的社會現象,心中所想是道家推崇的質樸純真的自然,卻仍舊對滾滾紅塵俗事戀戀不忘,而修道能走多遠,看不同人的造化。隨著理解的深入,便是解放外界束縛的過程。


          從方方面面來看,無論是道教在生活中的講經布道,還是傳統文化里繼承下來“道法自然”的思想,都影響著我們如今的生活。每個人“修道”的路不盡相同,但能從中有所得,便能讓我們受益無窮。我們需要把道的自然理論和真人合一的思想更加廣泛地傳播,讓更多的人感受“道”的魅力。這就是我理解的和我心中的“道”。

          本文作者 | 風云無相



             

         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