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<cite id="8ebdi"><dl id="8ebdi"></dl></cite>

        1. <progress id="8ebdi"></progress>
        2. <strike id="8ebdi"></strike>

          日常生活中修行

          分類: 學術研究   時間: 2020-10-26   閱讀:801次


          一、何謂佛法融入生活         

         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,經常做義工,捐贈財物、獻血、捐獻器官等等,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導的種種行為,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當中的具體體現。雖然我們不能斷然否定這也是佛法融入生活,但假如心里沒有慈悲利他心和出離心,這樣的愛心與慈悲心外道也有,社會上的好心人也有,這只能算是做好事,而不是佛教的行為。         

          要想將佛法融入生活,先心中要有佛法,如果心里根本沒有佛法,那拿什么去融入到生活當中呢?根本沒有辦法。所以先要有正知正見,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,這樣才能將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。         

          無論在現實生活中,還是在整個生命輪回當中,我們大的三個問題是:一,貪欲心,貪財、貪名、貪所有世間的東西,終日為名韁利鎖所捆縛,這都叫做貪欲心,這是我們流轉輪回關鍵的因素之一;二,自私心,為了一己私利,而不惜損人利己,這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;三個更嚴重的,就是執著,對任何事物,都患得患失,執持不放。正是因為這三個禍害,才讓我們流轉輪回無法解脫。而對治這三個問題的法門,才是真正的佛法。         

          貪欲心的對治,是出離心。有了出離心,就可以斷除或控制貪欲心;自私心的對治,是菩提心。有了菩提心,就可以減少或消滅自私心;執著的對治,是證悟空性。證悟空性以后,包括貪欲、自私、執著在內的一切問題,都會迎刃而解,所以證悟空性是關鍵的。  禪宗經常講放下、放下,怎么樣放下呢?暫時對生活生起一種厭煩心,悲觀厭世、脫離生活,躲到山里去修行,這不是放下,只是暫時的逃避。真正的放下,是從根本上知道這一切都如幻如夢,故而沒有任何執著與掛礙。          

          我們必須知道,對任何一個世間的有漏法,無論錢財、名聲、地位還是人,只要有執著,它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痛苦。執著越大,給我們帶來的痛苦越大,甚至痛苦已經超越這個東西原本給我們帶來的幸福,這是肯定的。要斷除世間所有的痛苦,先就要斷除執著。         

          有些印度外道不知道這個道理,也沒有去尋找其中的因由。只是盲目地認為,輪回可以直接斷除,只要把身體毀掉,就可以成就。所以他們赤身裸體、自我虐待,甚至做出跳樓、自焚等行為,這些都是沒有找到輪回與痛苦根源的錯誤觀點所導致的。          

          凡夫一致認為,痛苦來自于外界的人、物或其他事物。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,痛苦源自于外界,這誰也無法否定,但真正的痛苦根源并不在外面,而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,歸根結底,就是執著。         但斷除執著很難,尤其是用顯宗的保守方法去斷除,就更難了,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更好、更快捷的方法,這個方法就是密宗所講的證悟空性的方法。


          二、高高山頂立,深深海底行          

          不過,即使證悟了空性,外表上也要隨順眾生。蓮花生大士曾云:“縱使見比虛空高,取舍因果較粉細”,也即是說,見解要開放、高妙,但行為一定要保守、謹慎。           

          開放的意思是說,在證悟空性以后,包括殺盜淫妄、聞思修行等善惡之行在內的任何事物,都是虛幻而不真實的,不存在善惡、好壞、高低、左右等分別,沒有任何阻礙,全都是一片空性、一片虛空、一片光明。我們以常識所創造的各種規矩——無論佛教還是其他宗教制定的戒律、規矩、規定、法則,都已經煙消云散。對這種人來說,就沒有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界限,他們已經超越了這些約束,所以見解是很開放的。         

          但如果行為和見解保持一致,就會出問題。雖然對真正的成就者本身,不會有什么問題。無論在藏地、漢地還是印度,都曾有數之不盡的成就者的行為超越了一切約束。甚至為了打破約束,他們還會采取強制的手法。比如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等行為,就是一種超越約束的手段。但其他眾生卻不會理解這些放蕩不羈、無拘無束的行為,為了保護眾生的根基,護持其他眾生的心或情緒,所以行為必須要保守。          

          蓮花生大士還說:“外表應當實踐經部儀,細致取舍因果有必要?!蹦呐聝仍诰邆涿茏诘木辰?,但外在的行為,也應該按照小乘佛教的別解脫戒來行持,這樣細致取舍因果非常有必要。       

           但見解卻萬萬不能保守,否則就是執著,所以見解要開放。這是蓮花生在寧瑪巴的無上密法大圓滿中的要求。        

           其實,除了寧瑪巴以外,所有藏傳佛教對密宗行人的要求都是這樣的。


          三、一舉兩得之殊勝法門          

          很多人在聞思,也聽了《入行論》、《大圓滿前行?普賢上師言教》以及《大圓滿心性休息》等很多非常殊勝的論典,大家都很虔誠,也在根據自己的能力盡量地斷惡行善,精進聞思修,可在將佛法落實到行為方面,還是有不足的地方。         

           雖然通過聞思,可以建立起新的人生觀與價值觀,可以想明白很多問題,哪怕沒有修,但與其他完全不學佛的人比起來,觀點還是完全不一樣。但聞思的功效也僅止于此,真正的落實,還是要靠修行。         

          不過,對大多數佛教徒來說,專職修行是不可能的。即使是比較虔誠的修行人,每天嚴格地修持佛法的時間一般也不會超過三四個小時,剩下的二十幾個小時,都會被世間瑣事所困。如果不能將佛法融入到生活中,我們的絕大部分時間就會浪費掉。反之,如果能將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,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為正法所攝持,將會有很多益處:一,不會造業;二,生活會更有意義;第三,會更加開心、幸福與充實,生活質量也會逐步提高。         

           我們曾經專文探討過《如何將病苦轉為道用》,與《如何面對幸福和痛苦》(也即《修行與生活》見《慧燈之光》),這些都是佛法融入生活的方法。在這篇文章中,將介紹如何把包括吃住行臥等等在內的所有行為都轉為道用。        

           行為是什么?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包括吃、住、行、臥在內的一切活動,無論思想的活動還是身體的運動,都叫做行為。          

          通過發愿,而把一切庸俗、平凡且與菩薩道毫不相關的行為轉為菩薩道,就是行為轉為道用。        

           如果懂得如何把行為轉為道用,平時也能落實到生活上,則可以在工作、生活的同時,積累很大的資糧,這不需要另外花費時間,在做其他工作的同時,就可以起到一石二鳥之功,所以很重要也很有意義。


          四、具體方法          

          在《入行論廣釋》與《華嚴經》中,也專門講了很多行為轉為道用的方法,大家也可以參考。         

          此處介紹的行為轉為道用法門,既有顯宗的方法,也有密宗的方法,故而稱為顯密雙運的行為轉為道用。          

          每天從早上醒來開始,到晚上睡覺,如何將一天所有的行為都轉為道用呢?     

          (一)蘇醒  

          早上剛剛從夢中醒來,一睜開眼睛看到世界的時候,該怎么發愿呢?  平時我們從睡眠中醒過來的時候,都是迷迷糊糊、睡眼朦朧的,既沒有觀點、也沒有發愿,匆匆忙忙洗漱完畢,就趕去上班了。但修行人卻不應如此,而應先意識到,從夢中蘇醒過來,類似于從虛幻的境界中醒過來;從深度睡眠中突然醒過來,則如同從不知不覺的無明狀態中醒過來,來到眼睛所見的新世界當中,這與證悟空性,抵達佛的清靜剎土在某種程度上比較相似,所以我們要發愿:“祝愿一切眾生能從無明黑暗中蘇醒過來,終成就佛的果位?!边@樣僅僅依靠發愿,就能積累很大的資糧。  這些機會每天都有,但我們卻從來沒有這樣發過愿,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方法,所以把機會都浪費了。從現在開始,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個清晨。雖然一開始不太熟悉,只要堅持一兩個星期,就會習慣成自然,以后每次從睡眠中醒過來的時候,自然而然就會這樣發愿。  同時還要發誓:“我今天一定要過成有意義的一天,我今天的生命一定要做到有價值?!币馑际钦f,自己當天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能力,盡量行善斷惡、聞思修行等等。     

          (二)起床  

          起床與佛陀從法身狀態中幻化出化身與報身去度化眾生,在某種程度上比較相似,所以我們要發心:“愿一切眾生能夠得到法身,并從法身中顯現出報身和化身去度化一切眾生?!?nbsp;    

          (三)穿衣  

          穿衣服的時候應當發愿:“愿天下所有眾生具有慚愧心?!比绻麤]有慚愧心,就會不知羞恥、無惡不作;有了慚愧心,就能自覺地尊重因果、護持戒律,而不會造作惡業。     

          (四)系腰帶  

          系腰帶的時候應當發愿:“愿一切眾生的善根都能夠雙運?!彼^雙運,也即智悲雙運、?;垭p運、世俗諦和勝義諦二諦雙運。愿一切眾生都能于世俗諦當中行善斷惡,于勝義諦當中證悟空性,行持如幻如夢的善根,修持智慧與方便雙運的資糧。     

          (五)坐  

          坐任何地方,無論坐地上還是坐沙發,都與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剛座一座之間證悟佛果有點相似,所以應當發愿:“愿一切眾生都能獲得金剛座?!苯涍^菩薩十地末尾,在一座間證悟佛果,就是獲得金剛座。     

          (六)進門  

          無論上班進辦公室的門,還是回家進自己的家門,進門的時候都要發愿:“愿一切眾生能夠進入解脫之門,進入解脫之城?!?解脫之城,也即像西方世界一樣的清凈佛剎。    

          (七)入眠  

          進入睡眠狀態,與十地末尾斷除包括阿賴耶識在內的一切意識,斷除所有念頭,進入無念的智慧狀態而成佛,也即從十地的一個瞬間進入第十一地也就是佛地比較相似。  尤其在《佛教的物種起源》(見《慧燈之光》)中講過,密宗認為,每天從夢中蘇醒,經歷白天的工作與生活,再到晚上入眠,也是一個輪回。這個24小時的輪回,與無始以來流轉至今的大輪回過程完全一樣,只是時間較短,只有24小時而已。所以在睡眠之前我們要發愿:“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法身的果位!”這樣發愿以后,就能把入睡的行為轉化為菩薩道。     

          (八)做夢  

          因為我們的現實生活,也和晚上的夢境完全一樣,是如幻如夢的,所以有夢瑜伽基礎的人在做夢的時候,也應當發愿:“愿一切眾生能證悟一切法如幻如夢?!?nbsp; 在寧瑪巴的六中陰修法,噶舉巴的那若六法,以及格魯巴的密集金剛等修法中,都有夢瑜伽修法。通過夢瑜伽修法,就能在做夢的初級階段,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在做夢。  在夢瑜伽中知道自己在做夢并不難,意義也不是很大,關鍵、重要的,是做夢的同時要知道,現實生活中的一切,也像夢境一樣虛幻不實。  但這些修法對還沒有修加行,至少連數量上還沒有完成一遍的人來說,是沒有用的,因為我們的基礎還沒有打好。     

          (九)走路   

          本來走路有三種情況——善、惡、無記。區分的界線,在于走路者的動機。如果是為了放生等善事而走路,則走路是善法;如果為了偷東西、殺生而走路,就是罪業;既不是為了行善,也不是為了造惡,只是單純地走路,或是為了趕去上班等等,就是無記法。  如何將無記的走路轉化為菩薩道呢?  印度的恒河很長、也很遼闊,其中有數不清的沙子,所以釋迦牟尼佛經常用恒河沙數來比喻很大的數量。  先觀想一塵中有恒河沙數的佛剎,走路的時候,觀想自己在轉繞成千上萬恒河沙數的佛剎,這樣就能將走路的行為轉化為道用了。     

          (十)穿新衣  

          穿新衣服,特別是穿新衣服的時候,可以念誦咒語:嗡梭巴哇悉朵沙爾哇達摩梭巴哇悉朵吭。即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意思。同時觀想衣服也是空性,然后從空性當中產生一個供品的種子字(Q)),然后再觀想種子字變成天人的衣服,先供養自己的根本上師,然后再供養本尊,之后才是自己穿著,這樣穿衣服也可以積累資糧了。  

          《俱舍論》中講過,人間再名貴的衣服,也無法與天人的衣服相媲美。顯密都認為,即使真的將衣服供養上師、本尊,他們也不會穿。但一切法都要觀待因緣,都從緣而起。而緣起的關鍵,就是自己的心,也即是說,一切善惡都源自于造業者的動機。僅僅心里觀想供養根本上師與諸佛菩薩,還是可以得到真正供養的福報,可以積累資糧。  既然連穿新衣服也可以變成菩薩道,這樣不是很有意義嗎?     

          (十一)洗澡  

          很多人每天都洗澡,但只是將身體洗干凈而已,現在我們要設法把它轉為菩薩道。  從凡夫不清靜的角度來說,水就是液態的物質,但以八地菩薩來看,水的本體卻是五方佛母之一的瑪瑪格佛母。  沐浴的時候,先觀想瑪瑪格佛母的種子字(2))。之后再將(2))字觀為水的佛母——金剛佛母,然后念誦咒語:班雜爾扎革新當革日梭哈,同時祈禱金剛佛母,加持自己能清靜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,然后觀想金剛佛母化為甘露融入洗澡水,之后再洗澡。  同樣,過河的時候,也要把整條河的水作相同的觀想。  《生起次第修法》(見《慧燈之光》)中解釋過,之所以密宗不直接觀想本尊,而是先在蓮花座墊的日月輪上,觀想一個種子字,再把種子字觀想為本尊手里的法器,然后法器發光,才變成本尊,是為了快速消除我們從投胎、出生、成長直到死亡階段的不清靜現象,種子字是消除投胎時阿賴耶識上的習氣,然后每個環節都用不同的方法來快速抹掉、刪除。  如果沒有人解釋,大家會認為密宗不但充滿了深厚的神秘色彩,而且無比殘暴、色情下流,但實際上并非如此,即使是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兇惡的憤怒金剛,其內涵也充滿了智慧和慈悲,根本沒有一絲一毫的兇殘與色情。因為很多人不容易理解,所以即使密宗修法見效十分快捷,如果沒有灌頂,也不能聽、不能修,甚至連密宗的法本都不能看。因為此處介紹的不是很深,所以還不算違背密宗要求。     

          (十二)吃飯  

          1、上等的方法  

          吃飯轉為道用的佳方法,是把所有的食品當作會供品,自己的身體本來就是佛的壇城。安住在這種境界中,以清凈的食物供養清凈的佛的壇城,同時念一個簡單的會供儀軌。這樣所有的食品都變成供品,這樣每吃一頓飯,都變成了會供。會供也是積累資糧、清凈密乘誓言的一種非常好的方法。  如果沒有清凈觀,只是買了很多食品堆在一起,然后念一個儀軌,之后大家把食物分而食之,這實際上不是會供。依我們目前的境界,還不能把會供、火供做得很標準,所以還不如用念佛、供佛來暫時代替會供。當我們對密法的認識有所提高的時候,才可以做會供。  這是吃飯轉為道用的佳方法,但前提條件,是需要有清凈觀。  清凈觀的低限度,是通過聞思,從理論上完全能接受一切萬法是佛的壇城,雖然沒有證悟的體會,只是從理論上通達了,麥彭仁波切認為,也算作清凈觀。  

          2、中等的方法      

          中等的方法,顯宗也經常在用。每次吃飯的時候,做一些專用的神饈和下施品,或者在沒有享用之前,把一部分飯菜單獨放在一個小盆里面做供品。然后念誦:嗡啊吽。  通過念誦此咒,就能將食品轉化為甘露。     

           念完以后,先是供上師,念誦咒語:革日班雜爾涅吾底阿吽;然后供養三寶,念誦咒語:熱那班雜爾涅吾底阿吽;然后供養本尊觀世音菩薩,念誦咒語:羅格修日阿班雜爾涅吾底阿吽;然后供養上師、本尊、空行三根本,念誦咒語:嗡啊吽班雜爾格熱得哇扎哥呢班雜爾涅吾底阿吽。  

          之后是下施。先供養護法,這是出家人的律經當中出現的一種特定的護法,念誦咒語:吽哈惹德班雜大阿康梭哈;第二是布施給護法的眷屬,念誦咒語:吽哈惹德班吱阿康梭哈;第三是布施給其他各種各樣的護法,念誦咒語:嗡阿扎班吱阿斯唄梭哈。  上供下施完了以后,也有念誦《隨念三寶經》的傳統,但如果沒有這么多時間,也可以省略。之后才開始吃飯。      

          這樣每次吃飯的時候,既有上供,也有下施。故而可以圓滿我們的資糧,所以也很有用。這是中等的吃飯轉為道用的方法。 

          3、下等的方法  

          簡單、下等的方法      

          如果沒有清凈觀,無法做會供;上供下施也不會做。簡單的方法,是對自己身上的寄生蟲發慈悲心,然后發愿:我暫時用食品來維持它們的生命,希望未來我能通過傳法,給它們指一條解脫之路,讓它們得到無上的安樂。     

           人體內有成千上萬的寄生蟲,寄生蟲是真正的眾生,他們也要靠人體來生存。人不吃飯會死掉,寄生蟲也會死掉。這是下等的吃飯轉為道用的方法。  

          當然,我們也可以在一頓飯間,圓滿上、中、下三種方法。  

          另外,身體的所有排泄物,也可以布施給餓鬼道眾生?!栋咨粍臃鹄m》當中講道:     

          (十三)吐痰      

          吐口水、吐痰的時候,念誦咒語:嗡阿西啊哈日唄梭哈。這樣痰液、口水也可以變成餓鬼道眾生的食物。對餓鬼道眾生來說,要得到這樣的東西都很不容易。 

           就像一個餓鬼給哲達日阿阇黎說的一樣,他說:“我流浪到這里雖然已十二年了,但只有一次一位清凈的比丘丟棄鼻涕時,我們這么多餓鬼集聚爭奪才獲得一點點,除此以外什么也沒有得到,而且我自己在爭搶鼻涕時,還被其他餓鬼打得遍體鱗傷?!?nbsp; 餓鬼的罪業非常嚴重,所以連人的排泄物這樣的東西都得不到,但念誦咒語以后,因為佛菩薩的加持與咒語的力量,它們就可以得到干凈的東西,這些東西在它們眼里,都會變成美食,所以念誦咒語是很有用的。     

          (十四)擤鼻涕  

          擤鼻涕的時候,念誦咒語:嗡嗓噶那啊哈日唄梭哈,這樣鼻涕就變成了餓鬼眼中的美味。     

          (十五)其他排泄物  

          排出身體上的任何一種排泄物,比如流汗等等的時候,可以念誦一個共用的咒語:嗡馬拉啊哈日唄梭哈。     

          (十六)排大小便  

          排大便的時候,念誦咒語:嗡布達哈日唄梭哈。  排小便的時候,念誦咒語:嗡嫩雜啊哈日唄梭哈。     

          (十七)剩飯剩菜     

           倒剩飯剩菜,以及喝剩的水等等的時候,念誦咒語:嗡俄嘖扎啊哈日唄梭哈。然后觀想將這些丟棄物布施給餓鬼道的眾生,這樣他們一定能得到食物。  

          如果愿意做,這就是真正的佛法融入生活。通過上述方法,可以讓生活的每一個階段、每一個環節,都成為菩薩道。不需要刻意做什么,也不需要單獨花費時間,自然而然從早到晚的一切,都可以轉為道用。      

          對大乘佛教來說,做事的賢惡好壞,都是以心為主,而不是以身、口為主,正所謂:“心善地道亦賢善,心惡地道亦惡劣”。假如不重視這些方便,做任何事情的時候,既不觀想,也不念咒,則做同樣一件事,也沒有任何與修行有關、與菩薩道有關的成分,所以對現代的學佛人來說,這些方法都非常重要。



             

         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