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<cite id="8ebdi"><dl id="8ebdi"></dl></cite>

        1. <progress id="8ebdi"></progress>
        2. <strike id="8ebdi"></strike>

          祈愿有用嗎?

          分類: 學術研究   時間: 2020-10-26   閱讀:738次


          當我們心中充滿愛時,也在世界上創造了更多的愛、和平及喜樂。當我們的心中充滿愛時,在那一刻將這些能量傳送給另一個人,他知道與否,那并不是很重要的。安樂、慈愛、安穩的能量是非常真實的,重要的是把這些能量傳送出去,這才是真正的祈愿。      

          所有心懷信仰的人,在靈性修行上都會采用某種祈愿或禪修的方式,雖然這些方式看起來可能大為不同。祈愿有可能是靜坐,也有可能是詩歌大合唱。有些傳承教人坐著祈愿,有些則是以俯拜、跪、站甚至舞蹈的方式來祈愿。有些人虔誠地定時祈愿,有些人則是臨時抱佛腳。盡管祈愿的方式形形色色,種類繁多,但我常被問到的問題是:“祈愿有用嗎?”       

          或許我們會認為,如果祈愿有用,那么祈愿是可行的。但是假使祈愿沒用,那么為什么要祈愿?祈愿有用嗎?答案是:有時候祈愿能如愿以償,但有時則否。于是就有了二個問題:為什么有時候祈愿有效,有時候卻沒有?      

          我們知道打電話需要電話線并通電,祈愿也一樣。如果我們的祈愿沒有信心、沒有慈悲和愛的能量,就像是用不通電的電線打電話一樣。所以,光是祈愿并不一定有結果。有沒有辦法保證祈愿一定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?如果有人有辦法,大家一定會不惜代價購買,但至今沒有人有這種辦法。      

          我們并不知道為什么祈愿有時候有效,有時候卻沒有。因此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:如果神或我們信仰的外在力量已經決定了事情該如何發展,那又何必祈愿呢?有些人會說:如果神的旨意如此,那么就是如此。如果什么事都已經預先注定,又何必祈愿;如果有人注定會在某個年齡得癌受苦,我們又何必多此一舉地為那個人的健康祈愿?那不是白費時間嗎?      

          佛教對于“業”也有同樣的問題。如果有人過去造了惡業,后來生病了,有人就會說那是業力的作用,我們的祈愿能改變什么?如果我們的業是如此,那么業的結果怎能改變?基督徒所謂“神的旨意”就相當于佛教徒所謂的“因果”。      

           所以如果神靈讓事情這樣發生,那又何必祈愿?但我們也可以反問:為什么不祈愿?從佛教中我們學到“一切無?!?,意思是一切都會改變。我們今天可能健康,但明天就可能生??;今天可能生病,但明天可能病就好了。一切都在按因果法則運行。因此,如果我們有了新的能量、新的洞見、新的信念,我們就能在生命中開創一個新的階段。當我們以靜坐使身心合一,并將愛帶給奶奶、姐姐或弟弟時,是在創造一股新的能量,而這股能量立刻就能打開我們的心。當我們心生慈悲,并在祈愿者和受愿者之間建立聯結,那么梅村和河內就沒有距離了。這種聯結無法用言語來描述,它完全不受時間、空間的阻礙。      

          不過祈愿的結果經常并不如我們所愿。通常我們相信自己是全心全意,用全身的每一個細胞,血管里的每一滴血來祈愿,但仍然不成功。如果我們為摯愛的人在臨終時禱告,怎能說我們沒有愛呢?我們是真的愛,然而如果我們深入一點就會發現,有時候我們的愛并不是對那個人——我們的愛是對自己,因為我們害怕被孤單地丟下,害怕失去所愛的人。如果我們把愛和害怕及孤獨感混為一談,那么就會混淆真愛和渴望。我們渴求那個人活下去,好讓自己不孤單。這是一種愛,不過是對自己的愛。就算我們全心祈愿還是沒法救活生病的朋友,但卻可能改變我們的內在。      

          然后是一個問題——這個問題盤桓于其他問題之上:我們是向誰祈愿呢?神是誰?佛陀是誰?觀音菩薩是誰?圣母瑪利亞又是誰?當我們深入這個問題時,會發現問題比答案還要多。   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在哪里呢?對佛教來說,這可能是基本的問題。在佛教傳統里,每當我們行合十禮前,都必須深入了解我們是誰,以及面前這位我們所禮敬的又是誰。尤其重要的是,我們必須看清兩者之間的關系,例如自我與佛陀之間的關系。    

            如果你認為佛陀是與你完全分離獨立的個體,跟你毫無關系,你站在下面而佛陀坐在上面,那么你的祈愿或禮拜就不是真正的修行。因為那是基于一種錯誤的認知——個別自我的觀念,認為佛陀和你各有各的自我?;谶@種觀念而禮拜,只能稱為迷信。     

           當你雙手合十站在佛像、世尊或任何你祈愿的對象面前時,都必須觀想,因為你所面對的那些形象,無論是銅鑄的、泥塑的、玉雕的或鑲鉆的,都只是象征而已。那個雕像在你之外,但佛陀并不是在你之外的某人。我們要能觀想兩者之間的聯結。     

           你和佛陀并非兩個分離獨立的真實存在。你中有佛而佛中有你?;浇碳捌渌诮讨锌赡芤矟摬刂@種理解,但佛教用很清楚簡單的方式表明了。禮敬者及被禮敬者,兩者皆是空。我們之中沒有任何人有個別獨立的自我。所以,佛教的祈愿,是向我們自己以及外在兩者祈愿,因為兩者之間沒有差別。     

           如果我們真正修習,就能看出,我們也和所有的圣者一樣,具有愛、正念及了解的本質。正念的能量是真正的能量,而只要應用能量就必有改變。例如,陽光的能量能改變地球上的生命。風是能量,我們的正念也是能量,可以改變世界以及人類的處境。因此,當我們產生了正念的能量時,我們的祈愿就能奏效。



             

         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