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<cite id="8ebdi"><dl id="8ebdi"></dl></cite>

        1. <progress id="8ebdi"></progress>
        2. <strike id="8ebdi"></strike>

          如何同時成為一位修行者與生意人?

          分類: 學術研究   時間: 2020-10-26   閱讀:761次


          一生當中,如何同時成為一個小乘行者、大乘行者、金剛乘行者、商人?如何同時做個好學生、好老師、好人?      

          談到佛法,人們很自然地把佛法和生活分開來,佛法并不包含在生活之中,人們認為修法是生活以外的另一件事,它只在寺廟當中,而不在辦公室、洗澡的時候、搭火車的時候、交通擁塞等的時候。人們以為修法要剃頭、改變服裝,或少在家里應該有一個佛堂,再安排一個特定做功課的時間,比如說是早上或晚上;加上一些佛像、佛書,甚至一個法名;身上需要戴一些象征性的東西,例如金剛結,來證明自己是一個佛教徒。一般人的想法大都是這樣。      

          我常跟人說,這樣的佛教修行對我們可能沒什么幫助。檢查一下自己,我們真的是一個金剛乘行者嗎?不要說金剛乘,金剛乘有點太高遠了,就以小乘來說吧,我們算得上是一個小乘行者嗎?幾乎不是。同樣的問題:我們真的是大乘行者嗎?可能也不是——或許在名義上算是吧!也許我們遇過一些大乘的出家眾或金剛乘的喇嘛,他們給我們一些教授或灌頂,我們就自認是大乘或金剛乘的學生。做為一個大乘的學生,你們一定接受過很多關于慈悲的教法了,但是我們真的慈悲嗎?幾乎不。我們都聽過慈悲的教法,但是“聽過”和“具備”是不一樣的。除非真正具備慈悲,才是個大乘的修行者,否則你只是個聽聞佛法的人。所以我們到底是什么呢?我們只是大乘、小乘、金剛乘的“聽聞者”,而不是大乘、小乘、金剛乘的“修行者”。      

          而且我們真的想要成佛嗎?我不這么認為。也許有一些人對“成佛”有些概念。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成佛,就不會對此生這般執著。我們擁有的東西——朋友、房子、車子,仍有很多的執著。這證明我們并不想遠離這些東西、遠離輪回,這也間接指出了我們并不想成佛、也不追求成佛。      

          然而,我們都學過“成佛”的概念,人們也常談到成佛、法身、報身、大圓滿、大手印。人們聆聽或談論大圓滿、大手印等高深的教授,如同你近來想聽某種音樂一樣,只是為了讓腦子放松而已,事實上人們通常不修持它,包括我也一樣。也許在座有些人不是這樣,但是我真的是這樣。       

          如何成為小乘行者的生意人      

          所以,學習和追尋是不同的。先回到初的問題:我們真的是小乘行者嗎?也許你想問:“我們真的需要變成一個小乘行者嗎?”可能很多人都被大乘的老師寵壞了,他們也一定聽過大乘的老師提到:在層次上,小乘比大乘低。大多數金剛乘的老師也瞧不起小乘行者。我個人的意見是:如果小乘基礎不好,就學不好大乘;大乘基礎不好,就學不好金剛乘,三者一定都要學。目前在座有兩位尼師,或許將來會有更多人出家,開始學習律藏的人,都必須學習小乘,并依此循序修行。      

          成為一個小乘行者,并不代表要將頭發剃掉、到廟里出家。那么要如何成為一個小乘行者的生意人?要知道,小乘的基本教法只有一句:舍棄傷害別人的因以及傷害別人的行為。作為一個生意人,應該可以做到這一點。如果你有這種純凈的動機,就算沒有辦法幫助別人,至少可以不傷害別人。如此一來,作為一個生意人,就可以同時也是小乘行者。    

          或許你認為,不傷害別人是很容易的事,但事實上,我們經常無意間傷害了別人。你所吃的肉,究竟對動物造成了多少傷害?就算是開車吧,不讓別人超車,也可能傷害到對方。假如很多這樣微小的事持續發生,所造成的業行雖小,卻連佛陀也無法幫你找借口。  

           舉例來說,很多金剛乘的學生請上師修法,為了生意順利。如果這是出于好的動機,或許沒什么問題,但我知道很多人請法,只是想要變得有錢而已。有人想要獲利,這就是別人的損失。還有些金剛乘的學生們不喜歡某個人時,會到上師面前批評那個人,也許不是用很直接的方式,而是用間接、拐彎抹腳的方式表示,比如“那個人話很多哦”,等等。這也是一種傷害別人的方式。有的學生不讓上師到別人家里去,這樣也是傷害他人。也許你不認為這是傷害別人,你可能認為身為一個佛教徒只要不殺生就可以了,然而殺生只是一種很粗重的傷害形式,生活當中許多微細的傷害行為往往被我們所忽略。      很多類似的情況,相信你們都可以理解。如果你真能避免那些無論粗重還是微細的傷害行為,并且具有很清凈的動機,那么你就能成為清凈的小乘行者,同時又有商人之類的身份。你只需要做一個好人,好好經營你的事業,并除去傷害別人的動機與行為。像是公車里的推擠行為,也是一種傷害,卻常常被我們忽略了。       

          如何成為一個大乘行者   大乘行者不僅不傷害別人,還要幫助別人。小乘行者要做的很單純:不傷害別人、不介入別人的事當中就好了;但大乘行者還要進一步幫助別人。然而若要幫助別人,先要理清到底如何幫助?如果不夠聰明,有時你認為的幫忙反而成為一種傷害,所以你需要一些方法。重要的是,幫助別人的動機是否純正?無論你的行為粗魯還是溫柔,或是其他各種不同的行為,內在都必須要有清凈的動機,也即慈悲與愛心。      

          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做,幫助別人有時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。在大乘的修持當中,重要的是修心,這個基礎若穩固,幫助別人會更容易。你可以由于“不打擾”而幫助別人,也可以“去打擾”而幫助別人。你可以用歡喜、贊嘆來幫助他人,比如來到一座美麗的寺廟,沒什么可以幫忙的,那你可以贊嘆說:“啊,好莊嚴的寺廟,多么適合讓人修持佛法!”這也是一種幫助——心智上的幫助。像這樣有善良動機并常常歡喜贊嘆的人,就不會傷害到別人。不傷害,便是一種幫助。    

             總之,關心別人是重要的,如果你關心別人,就不會打擾到他。有時候上師好象不關心你、不理會你,或許這就是他的關心。      

           談到如何同時成為一個大乘行者及好人,你不需要任何外在改變,只要達到上述品質就好,甚至不需要大乘或小乘的名號。只要避免傷害別人,同時盡量幫助別人,就算是一個大乘行者及小乘行者了。名稱并不是很重要,在佛教里有大乘行者,在基督教、伊斯蘭教等其它宗教里也有同類名稱,這些都不重要。名稱不能改變事實,名稱是人為造出來的。        

          因乘與果乘     

          要成為金剛乘行者,必須是大乘行者。經典中提到,大乘分為兩部分,一個是“因”乘,一個是“果”乘。因乘就是一般所謂的大乘,果乘就是金剛乘。修法的主要目的在清凈。在清凈的過程里,“被凈化”的對象是衣服,“能凈化”的物質是水和肥皂,洗衣服的結果是“一件干凈的衣服”,另外還有“被洗掉的”污垢。各位需要有一個基本概念,所謂的凈化,都可以分為這幾個部分:“被清凈的”基礎物、“被清洗掉的”的塵土、還有清洗劑——凈化的方式,以及凈化的結果。    頂禮就包含了這四個過程。頂禮時,你所洗掉的污垢是我執、傲慢;凈化的方式是頂禮的動作,因為“自我”平時是不會將自己放得那么低的;凈化的結果是成佛之后的“無見頂相”(頂髻);而這里被清凈的基礎物是佛性。   

          為什么大乘稱為“因”乘呢?因為他們談論污垢和能清凈的肥皂、水。而在我們所說的“果”乘的大乘,也就是金剛乘,它并不強調污垢、水和肥皂,而著重在衣服本身。金剛乘認為,衣服不可能本來就是臟的;如果它本來就是臟的,就不可能被洗干凈。因為污垢只是暫時的狀態,因此可以被洗掉。所以,我們不是在洗衣服,而是在洗污垢。衣服從來不需要被清洗,衣服永遠只是衣服,它不是臟的、也不是干凈的,因為你沒有辦法讓它干凈,如果你要讓一個東西變干凈,它必須原來是臟的。這是為什么大家認為金剛乘是好的原因,但我不相信這樣的說法,我認為金剛乘比小乘更低等,小乘是高等的,你們認為呢?    

          所以各位已經知道所謂“因乘”的大乘和“果乘”的大乘?!耙虺恕钡拇蟪私谭?,就是要去幫助別人。下面再談談如何成為一個金剛乘行者的生意人。       

          如何成為金剛乘行者的生意人   

          對小乘行者來說,重要的教法是“不傷害別人”;對大乘行者來說,重要的是“不傷害別人同時又幫助別人”;對金剛乘行者來說,重要的則是“凈觀”。人們都很懶惰,他們去傷害別人、不幫助別人,而且把別人都看成是糟糕的——“哎呦,這個人有個大鼻子”“那個人有個長鼻子、短鼻子……”,我們看到的盡是糟糕的外表;又或者,“他真笨”“她很漂亮”,這則是以分別心來看人。要斷除分別心,只要想著:“大家都是好的、神圣的?!本退隳銦o法做到這點,起碼要做到把大家看成不好也不壞,這樣你就是一個很好的金剛乘行者。為了讓大家修持這一點,金剛乘上師就教導很多不同的法門,比如觀想每個人都是本尊;這就是要讓你知道,每個人都是清凈的——同等的清凈。      以如何成為金剛乘行者又是生意人這個教授來說,也可以談到如何成為一個大圓滿行者和商人,以及如何成為大手印行者和商人,也可以談如何成為對輪回、涅盤沒有分別心的行者和商人。      

          我們所犯的大錯誤,就是認定自己是某先生、某小姐,而那是小乘、那是大乘、那是金剛乘、那是大手印、那是大圓滿;我們把自己與這些都分開來了——“這些不是我”。你們一定都接受過上百種灌頂了吧?但你們真的想過自己是個菩薩嗎?我猜是不敢想,因為你認為菩薩就應該是在壇城上這些有四只手臂、第三只眼、其它的腳、不尋常的身色,你是這樣想的。在接受過灌頂之后,你已經受了菩薩戒,表示你已經是一個菩薩了。這并不表示你已經升官了,而是表示你有更多的事情要做,必須要去幫助別人。為什么你不認為自己是菩薩?一個原因是不敢想、而且你不愿想,甚至不關心,你也根本不知道菩薩到底是什么!所以就算你接受了幾百萬個灌頂,也不會有效。      

          在灌頂的時候,你跟著上師念誦的內容一開始是皈依,念皈依文、剪頭發、取一個法名,這些到底有什么用?你依然有這么多、或許更多的欲望,有那么多、就算沒有更多的憤怒,有那么多的問題,為什么?因為你從來沒有真實而真誠地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,因為你從來沒有在快樂的時候想到它,只有在不快樂的時候想到佛法。這表示三寶是你責怪的對象,而不是皈依的對象。你如果是以這樣的態度皈依,不如不要皈依。一旦你皈依了,不論面對好或不好的處境,你都要想到三寶。我看到很多人帶著護身符,這多少表示我們還沒有真正皈依三寶。如果三寶不能保護我們的話,這些繩子能保護我們嗎?你不相信佛,而相信這些繩子;同時也不相信法和僧。   

           所以,你們真的皈依了嗎?——從心里真正地皈依。好好想想!你傷害別人、不幫助別人,而且也從不認為別人是清凈的,分別朋友和敵人、分別上師的不同,就算在朋友之中也是有分別心,對于美、丑也有分別心,如果這樣,就不是一個金剛乘行者。金剛乘行者必須對每個人都有“凈觀”。   

          現在有一些金剛乘行者,由于他們的欲望而有所謂的伴侶,他們并不是在修金剛乘的修持,而是在修自己的欲望。如果他們真的是很好的金剛乘行者,就算走在街上遇到一條母狗,都應該可以和母狗修持雙運。這是個例子,問題是如何修持“凈觀”?若要重復告訴自己:“眾生都是神圣的?!边@不僅困難,也是謊言。你所修持的法本,也不斷告訴你:“大家都是好的?!比欢隽碎T,你還是覺得大家都不好。    再比如你念“諸法化空咒”,觀想一切眾生都化空,每個人都變成蓮花、佛陀,如是騙了自己一個鐘頭,你應該覺得慚愧,尤其在大寶法王、蓮師、文殊菩薩、佛陀十二相成道圖、以及壇城上的龍等面前,你應該覺得慚愧,因為你對他們說了一小時的謊。你口中念著一切眾生都是好的,但是并沒有從心里這樣認為。當你離開修持的地方,回到平常生活的環境,開車、塞車、推擠等諸多人、事、物再度讓你憤怒嫉妒。這些情緒就算沒有更多,也仍舊在生起。所以,別再說謊了,我們必須一步一步來,不要想一下子跳到高深的教授。  

           就算你無法把每個人都看成是清凈的,起碼你對上師要有凈觀。我所要求的是:只對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,只要想“我的上師是好的”就可以了。不管他做了什么、也許很瘋狂,你們可能會想:“上師好象有點問題,他跟我一樣,會吃東西、打哈欠、上廁所,發現漂亮的女孩子也會瞄一下,對于嘮叨也會不耐煩……”你認為上師不清凈,而對上師有凈觀是很重要的。   

          不過,在臺灣有個很大的問題——你們有很多的上師。你們不只需要將成千上百的眾生看成是清凈的,還得將成千上百的上師看成是清凈的,這真有點困難。      

          也許,在我們把上師看成清凈之前,我們必須先認為自己是清凈的。認為自己清凈,并不表示自己是好的,也不需要認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超越別人,你若這樣想,就表示你在和別人比較。在你的里面有一個東西,在不和別人比較的情況之下,就是好的。    

           我們在意識中可能不認為自己是壞的,但潛意識當中,我們總認為自己缺乏了什么。你應該思索的是:「自己缺乏了什么東西」這樣的念頭之所以出現,是因為你和別人比較的結果。因為你認為別人在享受、而我在受苦;別人都很有價值、而自己總有點自卑,所以認為自己沒什么用,潛意識里你是這樣想的。所以不要跟別人比較,不要和社會、歷史、格言、道德等等比較,讓你只是你自己。沒有敵人可以恨、沒有朋友可以愛,如果這個世界只有你一個人,該怎么辦?試著想想這種情形。      

          或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你會知道,如果不依賴上師,就不可能成佛。所以把上師看成是清凈的,并且有虔誠心是很重要的事情。但要小心你的虔誠心,通常我們只會對言行舉止符合我們期待的人有虔誠心。你會喜歡的上師就是那種你所喜歡的人,而非你所需要的人。你所需要的人才是更重要的。       

          當然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。我希望別人照我想的去做,他或許希望別人照他想的去做。我希望別人向我頂禮,你或許希望別人跟你握手。我們對待上師也是如此,我們希望他們能照我們需要的做,這樣想是不好的。我們應該去做他們要我們做的事,而不是我們希望他去做我們想要他做的事。我看到很多這樣的邏輯,像是一種賄賂的行為——學生賄賂上師、上師賄賂學生。純正的金剛乘行者不是這樣,這不是凈觀。        

          如何成為一個大手印行者的生意人   你不需要改變什么,而需要具備三種特質。身為一個小乘行者,能夠不傷害別人;身為一個大乘行者,能夠不傷害他人并幫助他;身為一個金剛乘行者,需要知道什么是凈觀,同時具有這三種特質。這類似之前提到的把每個人都看成是清凈的。只是路徑不同。   

          從字義上來說,你必須知道每件事情都是一味?!按笫钟 碧岬矫繕訓|西都是同樣的味道,而不是素食或非素食?,F在這個品嘗的人,不是只用舌頭嘗味道,而是用六識品嘗味道。為什么我們用「味道」來做比喻?因為每一件事情都是來自經驗與感受。所有這些感受與經驗,不論是好壞,都是心制造出來的。你只有一個心,而它有六個不同的仆人。假設你從來沒有眼睛的話,你會有視覺嗎?如果你從來沒有眼睛,你就看不到東西,那還會有所謂美、丑的分別嗎?同樣的,如果你沒有耳朵的話,會有什么事情發生呢?有聲音存在嗎?你把所有感官一個接一個摧毀掉,什么也沒有了,所有的東西就只是存在著,無論美麗的物體、丑陋的物體,美妙的聲音、嘈雜的聲音,都只是存在著。因為你有這些感官存在,然后你認為這是好的、那是不好的;因為你有這個心,于是你制造了這些美丑。因此,同樣的東西對某些人而言是好的、對另一些人而言則是不好的,好和壞并非真正存在,是由不同的人捏造出來的。這些捏造又是從何而來呢?從習慣來的。      

          故而,身為一個大手印行者的生意人,需要不去分別好壞美丑。這樣的哲理很好聽,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難修持,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,也很簡單。我們需要做的是減少的想法,這是很重要,但卻難以簡單說明。舉例來說,很抱歉拿這里的住持來解釋,如果他很喜歡這個佛堂的地板,而我把水滴到地板上了,他或許會生氣。也許他站起來,而把所有的水倒在地上了,由于是他自己做的,所以他沒生氣。我們要減少這些想法,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思量這個道理。比如說,有個蚊子在叮你,你反手就打,這樣做非常不好。蚊子又不認識你,它只是認為這里有一大塊食物,它是為了早餐而來,這么一個小東西能夠拿走你多少血?可能也是一點點而已。你用這么大的手打下去、還帶著這些毛發,取了它的生命。      

          減少這樣的念頭吧,慢慢地減少,你會逐漸習慣這樣的狀況。以喝酒來說,當你出生的時候,并沒有帶著酒瓶、酒杯,那你是如何開始喝酒的?你從會喝酒的老師那兒學到喝酒的方法,而你一次喝酒的經驗并不好、很熱,這就是四加行。然后你越喝越多,變得很擅長喝酒,成了個好學生。再之后你不僅不需要老師,而且還可以教學生。就像這樣,一個人可以越來越習慣一些事情,減少想法,對于好壞的分別心便會逐漸減少。   

          很抱歉這么說,對于西藏人而言,臺灣人有太多的迷信。如果在修法的時候下雨,許多人會很高興地認為這是個加持;但在另一個地方,或許認為會認為下雨是個障礙。如果看到彩虹出現,人們會認為這是很吉祥的事;或者晚上夢見上師來到你面前,你會認為很好。這些都是想法,減少它們,不要在意,不要太去想它們。就算釋迦牟尼佛走進來,把手放在你頭上,你也不要動;就算你真的動了,之后也別去在意,如果你能這樣,你就成為大手印行者。因為不管誰來,佛來了也好、魔來了也好,都是你的眼睛、耳朵、舌頭所感受到的,不過如此!      

          我是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說明大手印,就像你可以買到的英文范本、數學范本一樣,這是一個佛學范本。



          上一篇:無   

         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最新